杨丽真
常见的精神疾病:
忧郁症 (Depression) 、躁郁症、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强迫症 (OCD) 、恐惧症(Phobia)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ADD –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边缘型人格、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TSD –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社交焦虑症、厌食症、贪食症、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错乱)等。
「精神医学的问题」所指的是,数以百计经由现今美国精神医学协会(AP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定案的诊断名称,这些都被称为这个世代的“疾病”。
精神疾病的诊断依据:
- DSM 就是 Diagnostics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中文译为《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这就是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医生用来鉴别精神疾病和将之归类的依据。是心理治疗师判断『正常』和『病态』所根据的『圣经』,由美国精神医学协(APA)初版。
- 1952 年第一版的 DSM I 有 106 个诊断类别,1994 年第四版的 DSM IV 手册包括340 种不同的精神病状。
- 第五次修订版经过几年的争论,终获通过,DSM V 已于 2013 年 5 月出版。
- DSM 是诊断精神疾病的『宝典』;健康保险公司也使用它作为付款的根据。
圣经辅导如何看精神疾病:
- 精神疾病的问题是自发的,是出在人自己堕落的人性,远离神。[1]
- 人是在罪中生出、走迷了路,『一离母腹,便走错路,说谎话。』(诗篇58:3)
- 因此,人很自然的(按本性)会试图用各种诡诈取巧的方式,好让自己不用去面对自己的罪。
- 人会根据暂时的成败,而落入不同的犯罪形态。
- 『精神疾患』实际上就是一个有问题尚待解决的人。
- 精神疾病是了灵性问题,必须研究灵性和身体两方面。[2]
- 90年代的精神医学的发展,至今的医学流行理论是大脑神经传导素的失衡。
- 当今最前端的精神医学,看重的是大脑神经细胞本身的健康、受损与老化(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用以解释许多精神疾病的生物性成因。
- 圣经辅导(直接针对心灵的辅导)绝对是非常关键的,不要将病人单单视为病人(patient),而要视为生病的『人』(humanity);意即不要忽略堕落的人性、罪、甚至撒旦的攻击与世界文化对人的负面影响,而将精神疾病完全视为单一生物性的结果。
- 同时,圣经辅导并没有反对或否定生物性致病因素的重要性。
- 精神医学看的是『病』(物质性/生物层面);神学与圣经辅导看的是『人』(灵魂与身体并重)。
- 灵魂与身体、罪与苦难,是人类在伊甸园堕落后,复杂交织的两股主旋律。
- 生病的人,仍然是一个罪人,仍需要神的救恩,但生病的人,没有健康的大脑去隐藏自己的罪性; 然而在不断表露罪性的同时,反而成为悔改与接受救恩的一种特殊契机。
- 精神疾病诊断的病症是描述性的,而非解释性的。[3]
- DSM 中的各样精神医学名词就像一组的『形容词』,不是解释。
- 这些『形容词』非常仔细的描述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留意某些行为、思想、情绪和态度;但这些词汇往往装满了各种生物性原因的假设,而并未区分心灵的因素和生理的问题。
- 这不表示我们要去杯葛精神医学的用词,只不过提醒我们必须透过圣经的角度来检视。
- 精神疾病是一场苦难。[4]
- 一件明显的事实,精神疾病的问题令人(及其家人)正在忍受某种程度上的痛苦,它是苦难的一种形式。
- 在受苦的问题上,圣经充满关于苦难的信息并深具卓越的见识;圣经抚慰了千千万万人心,透过苦难,上帝给予人类盼望、怜悯和能力,使人在苦难中借着信心和顺服成长;对家庭朋友而言, 圣经提供了实际的指引,如何去爱和服事痛苦中的人。
- 精神疾病是一场苦难,同时也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出罪人的内心光景。
- 受过训练的圣经辅导员可以分辨出罪的形式,并藉着合适的圣经信息对精神疾病情况下的罪人说话,引导他看见罪人的光景,并认识与接受在基督里的救赎恩典;未受训练的平信徒,也可以藉着爱心与祷告的行动,不断地贴近他们的生命将基督分享给他们。
- 当病人重生得救,藉着圣经了解何为罪,并逐渐学习以信心倚靠基督去回应疾病时,将更能分辨真实与幻觉(假想)的差别,也愿意与周遭的关怀者及专业人士合作,接受治疗。
合乎圣经的方法帮助精神疾患者之步骤 [5]
- 需要了解其精神疾病患者的经历,搜集相关资料,研究当事人。
- 仔细分辨生理和属灵状况的区别。
在一开始,就将这 2 大范畴作出分辨是很重要的,原因有二:- 如果我们将生理与心灵问题混为一谈时,我们就会教人为了身体的征兆负起道德的责任。
- 如果我们将心灵问题为生理问题时,当某人被诊断为心理毛病时,我们会让这人为罪找到藉口了,或者使人对灵命长进不存任何盼望。
- 这种分辨可以帮助你专注在心灵的议题上,可引导人转向基督,让主基督成为人们痛苦中的盼望,并在基督里的信心鼓励他,引导他与罪争战;如此才可能『对症下药』。
- 如果身体的征兆特别明显,也特别严重,可以考虑使用药物,以减缓身体症状。

图一:帮助精神疾患者的步骤 [6]
精神疾病之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功能:增加脑部某些神经导素 (neurotransmitter) 的水平。药物真的有帮助吗?[7]
- 在某些精神问题上,证实了医药确实对某些人的情况是有效的,但是,医药并非对每一个人都有效。
- 在服用精神治疗的药物时,不容忽视它负面的影响,像是口干舌燥、体重增加、心里烦躁、性功能障碍、令人上瘾;甚至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副作用,以致患者必须停止使用该药物。
- 精神抑制性药物是有潜伏性的长期副作用;当人长期服用这些药物后,药物可能就失去它原本的功效,或者对患者极具伤害性。
- 通常人们会服用一种以上的精神治疗药物,当人服用多种药物时,总是会增加风险。
- 仍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到底药物对人的帮助是什么?药物无法改变人的心,它无法除去我们犯罪的倾向,也无法复兴我们的信心,它不能使我们更顺服基督。
- 用药的原则:当考虑以药物治疗时,Edward T. Welch(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咨询员)建议辅导员参考以下指南[8]:
- 如果当事人已经在服用药物了,不要做任何事,除非他正经历有害或不舒服的副作用。请留意服用药物既不是犯罪,也不是灵命软弱的象征。如果患者在服用药物后有更多困扰,那就建议患者向开处方的医生请教;若是该药物似乎带来好处,或药物并无作用,那么身为助人者或朋友,应该注意更重要的议题,就是专注在属灵的鼓励上,在信心、顺服还有盼望上成长;精神疾病就如其他形式的苦难,永远是我们可以期待神教导我们的时机。
- 如果患者在信心和顺服中成长,那么可建议这人去和他的医生谈论用药问题。若是药物并无帮助,就没有理由继续服用,如果这药物开始时是有帮助,那很可能现在它不再有用了;或者精神疾病背后的属灵根源已经获得解决。但询问医生用药问题时,有些医生可能会回应,最好还是继续用药,也有些医生可能会建议逐步减量,直到停用。在这过程中,如果身体的症状强烈浮现时,患者就可以再回过到先前的用药量,等过些时间再停用。
- 如果当事人并未用药,但正考虑开始用药;若可行,暂缓这个决定,一旦你开始接受药物治疗, 你就会一直仰赖药物。在这段时期,我会考虑可能的原因,并且与当事人一起求问神,教导我们关于我们自己和祂的事,好让我们在困境中,仍可以因信而有成长。如果精神异常的现象持续下去,我可能会让当事人了解,药物是处理某些生理问题的选择。
- 如果这人在属灵上虽有成长,却仍旧持续精神异常现象,并且药物也不能挥发作用,我会建议他要考虑其他可能的问题;医药导致精神疾病的问题不胜枚举: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中风、多重性的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 癫痫 (Epilepsy)、头部外伤、红斑性狼疮 (Lupus—SLE)、缺乏维生素、手术后的改变、肝炎、产后变化 (Post-parturn changes)、甲状腺机能亢进 (Hyperthyroidism)、甲状腺机能低落 (Hypothyroidism)、 库兴氏病 (Cushing’s disease)、经前忧郁症、病毒与细菌感染特定类型的头痛心脏病、慢性疲劳 长期慢性病、因厌食症引发的电解质不正常、等其它问题。
21世纪有什么文化?
我们该庆幸自己活在一个对解除各样病症所带来的肉体痛苦有解救方法的时代,但还是值得去检验产生这些治疗方式的文化背景。[9]
- 现代思维特色之一:对医学有很深的期望;因此医学也能够成为我们的偶像。有些人发现药物治疗让他们有活力、有清晰的头脑处理生活中与忧郁症相关的议题;却忽略了处理精神疾病所揭示的心灵议题。千万不要将希望寄托在药物上。如果药物有所帮助,值得感恩,然而, 如果将药物取代了主基督,这是将希望寄托在错误的地方,那你只不过是在重复绝望的循环而已。
- 我们同时也生活在一种假设人只是肉体存在的文化中。在这种假设下,药物和其他生理疗法被视为惟一有效的方法。然而,人的本质是身体与灵魂,我们都活在神的面前。当我们体验到自己的属灵核心,我们会发现自己在生命中有着任何药物所未及的境界。
- 最后,我们的文化已经看不出苦难的意义。虽然都知道苦难炼净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成熟, 然而当苦难来临时,我们仍试图逃脱。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应该追求苦难,或是即使有万全的方法足以解脱痛苦,我们仍要执着于继续痛苦下去。而是当我们知道神使用苦难来炼净我们、改变我们时,我们对苦难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1] Jay E. Adams 《圣灵的劝诫》,63页。
[2] Edward T. Welch,《走出心理幽谷》, 116-117页。
[3] Edward T. Welch,《走出心理幽谷》, 115页。
[4] Edward T. Welch,《忧郁症重生之歌》, 31页。
[5] Edward T. Welch,《都是脑神经惹的禍》, 124-134页。
[6] Edward T. Welch,《都是脑神经惹的货》, 124页。
[7] Edward T. Welch,《都是脑神经惹的禍》, 116-117页。
[8] 以上,135-137页。
[9] Edward T. Welch,《忧郁症重生之歌》, 242-243页。